原文链接: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huahua/2236

facebook-logo.jpg在我们最近的帖子:MySpace: Hot or Not?中,我们观察了这家社会化网络巨擘,以了解他们在做些什么。我们发现尽管“我的地盘”已经是趋缓的潮流,这家站点依然风头强劲,而人们在网站上活跃的交流(尽管这其中有一些交流的主题是值得怀疑的)。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MySpace和他的最大竞争对手Facebook为用户交流所采取的不同的策略显而易见。

Facebook一边,他们有一个看起来干净整齐的架构,而在事情的另一边,MySpace允许用户建立一个看起来令人费解的页面,上面堆砌着关于他们的各种信息。但如果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为什么MySpace对于这么多用户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MySpace把交流和自我表达放在最前沿,和你的朋友交流是这些页面存在的最大意义。而在Facebook的个人页面上,则陈列着用户安装的各种程序(application),这些把它的主要的交流功能,墙(Facebook的留言板),推到页面的最下面。

Facebook现在的中心是新闻Feed – 一个动态的展示你的朋友所做活动的列表。这个新闻Feed从你的朋友那里更新,诱导你去点击他们的个人页面 和网站,当一个人添加了一个程序或者添加了一个新的好友或者写了一个Blog Post或者贴了一段视频或者图片的时候,新闻Feed就会显示这些,把你导向他的页面。看起来,这些功能和他们的迷你化的设计会让FacebookMySpace更简单易用,但,是这样么?

交流 社会化网络的出发点

headscratcher.jpg社会化网络的主要目标就是连接人(Nokia的主要目标似乎也是),简单化他们的沟通过程,帮助他们保持联系。在社会化网络崛起之前,在线交流发生在电子邮件,聊天和论坛之中。早期的社会化网络依靠“把沟通变得简单”进入人们的视线。这其中,MySpace用在别人的界面上留言的方使得够共同变得简单。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这比发送电子邮件来的方便,但这种交流方式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其他人也可以看到这些信息并且加入进来 在各种用户团体之间的交流可以融合在一起。

Facebook上的交流没有那么简单。第一,留言板,也就是所谓的墙,总是会被推到一个用户的个人页面的最底部(推倒推倒,通通推倒),放到几十个其他各种各样的程序之下。通过比较MySpaceFacebook上随机的帐号上所发生的互动事件你可以发现MySpace的用户通过这种留言信息交流的活跃程度要比Facebook的用户高很多。第二Facebook有他自己的网络内部的站内邮件(密语)系统。这个功能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站内邮件无法和电子邮件竞争。对于这个问题Fred Wilson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看到一个不同的Facebook的问题。邀请过载和程序杂音。我不可能跟上所有我所接收到的邀请的步调,不管是Facebook标准的邀请还是平台下程序所发送的邀请。更糟的是,我不能跟上我所有的朋友所使用的全部程序。”

为什么科技社区对Facebook来说是行不通的

FacebookFred带来的困扰也显示了现在Facebook所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他的混合型的用户。Facebook原来只是为大学学生之间保持联系所做的网站。但当他放开注册限制让外部用户加入,之后又发布了它的平台计划后,整个科技社区都一股脑的进入了Facebook

当你我连上LinkedIn的时候,我们是为了商务上的原因,我们不是朋友,我们是同事或者生意上有往来的人。把这个关系搬到Facebook上就显得很不合理,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

gulls.jpg

我妹妹,一名希拉克丝大学的学生,是Facebook的早期使用者之一,并且使用这个站点和她的朋友进行社交活动。但我会从那些同样与我在LinkedIn上建立过好友关系的人那里源源不断的获得各种新的邀请。这很让人困惑,也正是造成Fred所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因为新闻Feed是从你所有的“朋友”那里汇集而来的,你会被很多压根不相关的信息来回轰炸。你根本不关心那些人是不是换了照片,有没有贴新的视频,添加了什么程序。

LinkedIn应该还是体现我们的商业关系的首选站点。它更整洁简单,并更着重于商业方面。如果我们想要“跟踪(follow)”我们的商业伙伴在做的事情,Twitter是首选。实际上,Twitter是最优化社会化网络的最佳例子,因为它展现了一种新的,改进的让人们进行交流的方法。Facebook还不能取代LinkedInTwitter对科技社区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并不是一个针对专业团体和即时交流的网络。所以,我们应该停止假装 把工作和娱乐混起来反正也不是什么好点子。

Facebook的程序(Application)有关的挑战

Facebook现在有几千种可用的程序。现在站点上使用人数最多的程序是SlideTop Friends,拥有超过两百五十万活跃用户(经常上线的用户)。

facebook-appdirectory.jpg

所有公司都急着建立Facebook的程序背后的本质原因是这些新的程序有可能在Facebook的原本已经非常巨大的用户群中通过病毒传播的方式流行起来。通过网络的杠杆效应,全新的程序有机会在Facebook上一炮走红,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千上万的用户。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种理论种又有很大的缺陷。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展示一些很受欢迎的程序的使用情况的图表:我们以最受欢迎的75个程序的活跃用户数量为例。

facebook-activeusers.jpg

从上到下,我们可以看到使用量上的极大的差距。使用者最多的程序的用户数量是最少的流行程序的60倍。你一下子就能发现这背后的权力法则,更为人知晓的名字是80/20法则。如果我们算上Facebook上所有的程序,我们会得到一个非常大的长尾,这个长尾中到处都是只有几百个用户的程序。

经济法则建立在需求和供给的理论之上。当然我的很多朋友会查看我的Flixster我 也会去查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到底能往我的页面上添加多少内容?程序的数量如此之多,我们绝对没有可能每一个都用上。如果有人去这么做也会使得自己的 页面变得乱七八糟,使得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无法在页面上找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所以一方面来说,网络效应是非常强大的,另一方面,空间上的压力和经济 法则又把这种应用引向另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信息超载

我们所讨论的任何事情,从个人资料复杂性到新闻Feed到程序都指向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 信息超载。各种事儿实在是太多了。新闻Feed的过滤器很弱,进入Facebook的程序没有经过过滤而每个人每天都会捣腾自己的页面这件事看起来看起来很酷,但会让人更难理解这里到底在发生什么。

当然,Facebook已经被当作最伟大的社会化平台被顶礼膜拜(一个甚至连Google都会感到害怕的站点),但选择只在适度的时候才显得美好。最近的最佳的例子是一家封闭的带来杰出的终端消费品的公司,苹果。苹果将他们的产品的可选择性保持在一个美妙的小范围内。Facebook可以为我们多做一些过滤的工作么?这可能让这个站点变得更有用处。为什么不在Mini Feed里面加上一些相关性的算法?为什么不把实现同样功能的程序合并起来?也许Facebook应该重新聚焦于社会化网络应该做多的事情 交流。

但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这些收拾的工作应不应该是优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现在Facebook需要直面盈利的问题。这会导致一系列各种痛苦的关于如何赚钱的尝试。作为已婚人士和三个小孩的父亲,我对在我的个人页面上出现以下内容深表荣幸。

facebook-flyer.jpg(提示:请注意左侧)

一些援手总是好的,特别是结交女朋友的“帮助”,但是说真的,这在我看来完全不是Facebook应该做的。这和整站的主题都没有任何的相关性。同时这也很危险,因为到最后,当你所看到的内容和你所想看到的内容不再相关的时候,人们就会离开。

结论

Facebook当然是很棒的平台和一个独特的网站架构,但如同其他平台一样,会有一些信息杂乱和选择过多的问题。这些选择,多样的程序和推送给我们的信息把这个网站变得有点太过火。下一个阶段Facebook的工作应该是清理冗杂,让站点更简单易用。更重要的是,Facebook需要变得更加易于交流,想要做到这些,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把墙的位置提高,凸显出来。

说说你和你的朋友们是怎么样用Facebook的吧(如果愿意你也可以说说校内)。你喜欢他们的哪一点,你觉得哪里还能改进?请留言。

原文完

在我之前所写的发起互动的诱因一文中,我认为FacebookMini Feed是诱导用户进行交流的最佳方式。

即使在翻译完上面这篇文章后,我仍然这么认为。

只不过需要改进的一点是,这种交流方式并不是完全是那种直接的交流。而是另一种方式的交流,可能更加的潜移默化,心照不宣。

这就是你在使用一种Application,或者新加了一个好友后,第二天上线后看到你的其他几个好友纷纷效仿你做了同样事情后的感觉。这其中虽然没有互相踩,互相poke,但是交流同样存在,只是没有那么的醒目。这种简介,含蓄,恰好更符合我们的交流方式。

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在Facebook上所添加的好友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同学和熟识的朋友,没有遇到Alex Iskold(本文作者)以及Fred Wilson这样的名人所遇到的好友太多,活动太多的信息过载问题,虽然同样的信息过载问题我在Twitter上会有碰到。(PS:别在Facebook上加我,烦着呢XD不过显然,这种信息过载引发的问题在这个Web2.0泛滥的夏天(似乎是秋天了吧)确实困扰着很多人,那么给予用户更多选择,更严格,范围更广泛的过滤机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了。特别是那些包括向无关的好友发送不知所谓的系统产生的电子邮件的行为,是我放弃使用绝大部分服务的最大原因之一。虽然不可否认,Hi5这样的网站就是靠这种电子邮件的半强制性的传播做到很大。

有关这种过滤,有大概想想有两种过滤,一方面是人的过滤,一方面是信息的过滤。人的过滤,国内麦田和魏武挥同样有进行讨论(其实我之前在写抓虾社区设计的时候也有涉及到,弱弱的附上),单双向好友的设置,以及更强调的用户信用(我不是说实名制哦)可以做到人的上面更好的过滤。不过这种过滤是存在风险的,认知风险和用户学习风险(特别是比如想要在Facebook的好友基础上筛选可用的信息源,也就是Mini Feed跟踪上,可能会需要单双向好友系统共存时,这种系统的复杂性就更容易凸显)。

信息的过滤就更为复杂,这和今天歪脖狼所写的网络广告:从内容定向到用户定向也是息息相关的。不过信息过滤所能带来的好处要比人的过滤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需要精确投放的广告来说尤为如此,而这正是各大广告公司一直力图做到的事情。

而关于交流,最大可比的留言系统是Facebook的留言,MySpace的留言以及YouTube的留言,YouTube上的留言,可以用一个视频来概括。MySpace上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看起来社交氛围可能确实要比Facebook更重一些,结交新朋友的可能性也比Facebook要大。但如果说到泡网,浪费时间,Facebook无疑更胜一筹,毕竟有那么多有趣的,有时甚至会让人迷惑的功能可以选择。

所以可能还会要回到这个问题上,你到底是“我 就想和那么几个我认识和相信的人打交道我就想知道他们在干啥如果一大堆陌生人每天围着我唧唧喳喳我会难过的要死星人”,还是“我是要认识很多很多陌生人跟 他们认识聊天交朋友不让我认识新鲜人就浑身不舒服星人”,多还是少,精简还是繁复,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应该在用户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