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WebQuest的产生及其内涵
原文链接:http://xjpwdzx.blogdriver.com/xjpwdzx/313915.html
WebQuest的产生及其内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Mayer,1992)。受这种转移影响的范例就是WebQuest,它可以被看作是教育领域内更大变革的一部分。
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博士首先创建了WebQuest模式(Dodge,1995)。尽管他和汤姆·马奇(Tom March)清楚地指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模式,也创建了许多范例WebQuest,但目前WebQuest的活动范围更宽。当然,WebQuest模式是目前使用的大班教学环境下指导性探究活动的一个子集(subset)。目前全球已有很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我国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许多学校也正在努力尝试WebQuest应用。
根据其定义,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其中的全部或大部份信息来自互联网(Dodge 1995)。WebQuest不是单机活动或是课程单元的一部分,它必须有活动介绍和课时活动安排的支持,课时活动安排为学习者的学生活动搭建了脚手架,把学生置于一个情境之中,以使他们能成功地完成WebQuest。此外,WebQuest应该完全适应一个更大规模的课程,以自然地深化和扩展学习的方式把当前教学内容建立在先前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WebQuest有两种学习方式:
n 短期WebQuest:其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在短期WebQuest结束时,学习者将获取并理解了一定数量的新信息。这个阶段大约为1-3课时。
n 长期WebQuest:其目的是拓展和提炼知识。经过这个阶段,学习者深入地分析、改造知识,通过创设一些他人以在线或离线方式可以相互交流的材料证明自己理解了这些知识。这个阶段大约为1周至1个月的时间。
WebQuest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关键属性:
n 对活动步骤和背景信息作一个介绍;
n 任务是可行的和有趣的;
n 提供完成任务所需信息。WebQuest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这些信息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遨游。
n 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一个描述。这个过程要分成几个相互区别的阶段;
n 要对如何组织获得的信息进行指导。这可以通过一些指导性的问题,或用时间表、概念图、因果关系图来引导;
n 要对探究过程有一个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方法用于别的领域。
WebQuest还可以具备以下一些非关键属性:
n WebQuest可以是小组活动,但组内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比如扮演不同的角色,或代表不同的观点;
n 可以通过赋予学习者一定的角色,如科学家、侦探、记者,促进学习者的探究活动;
n WebQuest可以是某一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但由于设计一个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远比单科教学难,所以教师最好先从单科教学开始,直到单科教学熟练了以后再开始跨学科的尝试。
抱歉,暂停评论。